焦點動態

2026年電感市場規模將達50億美元 年年增長 用電「感」應科技

關於「功率電感」(Power Inductor)之發展趨勢

1、根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,2022年全世界智慧手機生產量達33億支,每一支均使用數十顆薄型功率電感使電源模組穩定運作及輸出。進一步推升電源模組對電感之性能,以開發出高負載轉換效能、低雜訊、穩定輸出等關件整合技術。

2、汽車工業發展近百年,在2020年開始新的汽車科技應用面,電子產品整車使用率從20%提升至現今的40%,滲透率大幅提升,預計2030年比重將提升到50%。汽車工業從過去的機械主導,演變為現今為電子主導,也就是說整車高度仰賴電子元件的處理方能行駛。基於安全性考量,磁性元件設計必須經過高溫、耐震等更嚴苛環境,滿足AEC-Q200之要求下,需重新思維。遂強度、耐受性將在電子微型化設計之下,同步提升為最大挑戰。

 

關於磁芯材料與電感元件:

磁芯材料

功率磁芯主要分為磁性金屬系及鐵氧磁體系,,磁性金屬系因具有高飽和磁束性質(1.5 T~2.0 T),製成電感後有助於提升飽和電流及微型化;但磁性金屬之低電阻率產生磁性損失卻不利於頻率提升,截止頻率僅達數百kHz。目前常見之磁性金屬系有鐵鎳鉬合金(MPP)、鐵矽鋁合金(Sendust)、鐵鎳合金(High Flux)及鐵粉芯(Iron Powder)等磁性金屬或其複合體組合。反之,相較於磁性金屬系,鐵氧磁體系具有高導磁及高絕緣性,可提高電感量及降低高頻磁損失,使得截止頻率提升至數十MHz以上;但低飽和磁束(0.35 T~0.5 T)性質較不利於高飽和電流,使得鐵氧磁體磁芯遇到高負載電流時,容易加速飽和使得磁導率急遽下降。鐵氧磁體材料以鎳鋅(NiZn)、錳鋅(MnZn)為主體,若要達到高頻大電流等規格開發,必須適量摻雜各種微量氧化物於尖晶石結構或進行表面修飾改質,調控製程參數來調整晶格匹配、微結構分布等,達到降低應力及提高磁性等關鍵技術開發。

 

電感元件

新電感元件於電源設計過程中,主要負責電磁轉換儲存或雜訊濾波,係由磁芯材料與線圈繞組整合設計而成之單元結構。元件電感量與材料導磁率(μ)、線圈繞組匝數(N)的平方及等效磁路截面積(Ae)成正比,另外,電感線圈繞組之直流電阻(DCR)亦是重要設計參數之一,線圈電阻於直流電狀態下量測,其值取決電阻係數、導線直徑及長度等。線圈DCR值常在電感結構設計中被最小化,DCR值越小,意味著I2R損失越小,但就必須使用更粗的線徑,電感的體積就更大、成本更高。故必須折衷直流損失、元件尺寸及允許壓降間作最適化的設計。

 

汽車應用

電感元件之應用場合相當多,主要分為電磁儲能轉換、高頻RF濾波器、變壓器、馬達及感測器等領域。以智慧車載用電源模組來說,當車輛高速行駛過程中,車體溫度依不同功能模組如引擎室、ABS、LED等而產生不同溫升,溫度範圍分布由85˚C至150˚C,尤其是提供動力之引擎室周圍溫度更高達150˚C,如此高溫環境使用環境下,需要穩定電源來提供電子控制單元(Electronic Control Unit; ECU)進行操作及控制,特別是未來無人自駕車開始應用後,更不容許內部功率元件因長時間運作而發生突發性故障,致嚴重時影響到自駕車安全。

 

相關文章

電感廠正旭(JengShi)發佈最新密封式模壓功率電感器SMPI/SMHPI系列

如何滿足各種應用中的高電流密度和高溫要求。
2022/09/13